①“邪魔作祟”
这类影片多围绕某个人类认知世界之外的妖魔鬼怪展开,以人类与鬼怪们的对抗为主要叙事内容。上个世纪80年代的香港僵尸电影,比如《僵尸先生》《僵尸道长》,生化变异类恐怖片,比如韩国恐怖片《釜山行》、美国恐怖片《生化危机》《异形》等,都是典型的邪魔作祟类恐怖片。其恐怖之处在于电影所刻画的物种,拥有超出人类日常生活的行动和形象,这就造成了叙事的未知性,成功营造出影片的恐怖气氛。
《釜山行》里的变异丧尸 | 图源:《釜山行》
②“诅咒复仇”
这类影片主角往往是一个枉死的冤魂,怨气集结,通过诅咒吓人也害人。东亚恐怖片十分喜欢运用“怨灵”和“复仇”的主题,比如日本电影《咒怨》《午夜凶铃》等。这种“诅咒”和“被诅咒”的关系本事,就是一种恐怖叙事。
叙事是恐怖氛围的逻辑基础,而最终的恐怖氛围是利用视听效果来完成与呈现的。
视觉带来的恐惧最直接,一个黑暗幽闭的场景、孤立无助的环境,都能让观众本来已经十分紧绷的神经进一步紧绷,紧张不安感陡然提升,引出他们心底最深层的恐惧。
视觉恐惧固然重要,但最能让恐怖电影的惊悚感成倍提高的要素,还得是声音。
在恐怖电影中,声音可以给观众留下比画面更为强烈的心理冲击,声音配合影像一同营造的恐怖氛围,可以大大延长人们感受到恐怖的时间,达到余音绕梁、连做三日噩梦的程度。而且画面的恐惧不一定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全人类都理解,但由于人类对于声音的物理属性和心理属性的接受没有文化差异,声音就可以无差别地狠狠勾起人们心底的恐惧。
在恐怖电影中,用声音手段制造恐怖效果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利用气氛性音乐为画面创造紧张或灵异的基调,或用模拟性音乐模拟令人心悸的各种声响(比如鬼鬼祟祟的脚步声、尖锐物品刮擦声等)。
想象一下这种声音,应该十分令人不悦吧
但在所有的恐怖声音元素中,最立竿见影的骇人元素就是尖叫声,尤其是“女性的惊恐尖叫声”。为什么是这样呢?
女性尖叫声,让恐怖片更恐怖
恐怖片惯常会用声音造型来加乘恐怖氛围,不过,无论是使用音乐旋律还是音响效果,其声音造型的核心要义都逃不过“利用人类生理上对声音的厌恶造成恐怖感”。
常用的声音造型技巧,无非有两个关键:提高声音的响度 、提高声音的频率。
人类在生理上觉得舒服的声音,在强弱和频率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影片中突然提高声量、增加声音响度会直接影响观众的心跳和呼吸等生理功能,让观众当即体验什么是心头一紧。此外,尖锐的刺耳的高频率声音也会让人感觉十分紧张和恐慌,甚至使听众有一种呼吸不畅的感受。
尖叫声就是这样一种令人难受的高响度和高频率声音,但尖叫声的恐怖远不仅于此。
纽约大学的神经科学专家团队曾通过实验发现,尖叫不仅声调更高、响度更大,即使和大声讲话相比,尖叫的发声特点也是独一无二的——尖叫声的粗糙度非常高。
粗糙度是描述声音品质的一种维度,反映的是音量的变化速率。一般而言,音量上下波动越快,声音就越粗糙,听起来就越恐怖。
该研究团队通过对尖叫声进一步探索发现:人在正常说话时,声量变化是每秒4~5赫兹以下,而尖叫声则在每秒 30~150 赫兹间迅速波动。
而且,还有发现这种歇斯底里的尖叫声可以直接作用于大脑处理危险和恐惧的反射地带——杏仁核。
红色部位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尖叫声对大脑部位的激活程度。他们让志愿者听一些长短不一的尖叫声,其中一些被调制成粗糙度更高的声音,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观察这些志愿者的大脑对尖叫声的反应。研究发现,尖叫声会使大脑杏仁核的活动增加,而且粗糙度越高的尖叫能更快触发大脑的杏仁核,而普通声音一般只会触发大脑的听觉皮层。
而且,在所有令人难受的尖叫声中,女性尖叫声因为女性发声部位生理结构原因,除了频率更高之外,音量变化速度也更快,也就是更加歇斯底里,这就让本就不令人愉悦的尖叫声雪上加霜。
正因如此,那些肩负吓人使命的恐怖片才会如此偏爱女士的尖叫声。而且,越歇斯底里的尖叫,越受偏爱。
参考文献:
[1]贾珊.谈恐怖片中恐怖氛围的营造[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03):136+138.
[2]蒋林芳,刘郁琪.论东方恐怖片中女鬼形象的文化成因[J].电影评介,2014(Z1):62-63.
[3]大卫·波珀.为什么人的尖叫声那么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J].初中生学习(低),2016(06):40.
[4]孔庆康,张梦然.战栗的快感——谈恐怖片恐怖元素的运用[J].作家,2009(22):236-237.
[5]张翀. 论恐怖电影声音元素的造型手段[C]//.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2:297-302.
[6]王静. 不同声音频率的恐惧记忆泛化提取及其机制研究[D].安徽大学,2021.
▼
点击图片阅读 | 蚊子居然有“头发”?
点击图片阅读 | 为什么男人脑袋总掉色?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在看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