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蕴藏量大,自给程度高。矿产资源中,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所以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俄罗斯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蕴藏最丰富、生产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燃料生产增长了5倍以上,电力生产增长了6倍以上。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原油生产国,年产原油6亿吨左右,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原油是俄罗斯的首要能源,也是重要的出口物资,年出口量约1亿吨左右。
俄罗斯的原油主要蕴藏在东部与北部地区,仅西西伯利亚和伏尔加—乌拉尔地区的原油储量就占全俄的3/4左右,其次为季曼—伯朝拉地区。
俄罗斯为什么被誉为世界加油站俄罗斯,为什么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个贬义词,而是个中性词。
一方面说明了俄罗斯资源的确丰富,已探明资源储量达到了世界探明资源总量的20%以上,是世界上唯一能做到自然资源基本自给自足的国家。
西伯利亚几乎拥有着世界上已经发现的一切矿物资源。
自然资源能做到自给,必然种类齐全、储量巨大,仅石油探明储量便高达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至13%,天然气资源更是达到了48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尚未探明天然气总量预计为212万亿立方米,未计入世界总量占比)。
西伯利亚最初命名为“西波尔”,来源于蒙古语,意思为“泥泞之地”,16世纪,鞑靼人与突厥人在此建立西伯利亚汗国,称地广人稀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为“宁静之地”。百年之后,俄帝国开始崛起,西边是强敌环伺的欧洲国家,难以进行扩张,但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却无强敌。
使用刀枪弓箭作战的原住民,自然无法和手握火枪的征服者相抗衡,沙俄东扩路上派出一千多人的军队,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便彻底将西伯利亚纳入了版图。
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不仅有大量闲置的肥沃黑土地,还有无数的林业、矿产、淡水资源,尽管位于寒冷的北极圈周边,绝大部分土地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但五百年前恐怕没有统治者会想到,这片不毛之地蕴藏着无穷的资源与宝藏。
但成也资源,败也资源;依赖资源出口能保证日子不会过的太差,但单一的经济结构,也让经济情况严重受到资源价格影响。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主要继承国,绝大多数的工业体系被纳入囊中,但过于僵化的运行方式导致这些企业发展缓慢,同时轻工业的落后也造成物资的大规模短缺。
叶利钦本想利用“休克疗法”扭转局面,现在却让情况越来越糟糕,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颓势,但属于集体的资源被寡头占有。
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被称为世界最大的工业遗址,与其他的废墟遗址并不相同,这里的工业遗址不是一个工厂、一个园区、也不是一片农庄,而是一整座荒凉的城市、大片满目疮痍的无人农村无人居住,也不需要人为处理改造、或者重振昔日繁华,只是被遗忘在无穷尽的凛冽寒风中,被不断侵蚀剥落,金属变为废渣,房屋变为废土,最终失去痕迹......只留下断壁残垣证明曾经存在。
二战之后崛起的大部分国家,基本上资源都并不丰富,处于不努力发展其他产业就吃不饱饭的境地,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有不少都陷入了“资源陷阱”,比如中东、巴西、俄罗斯。
何谓资源陷阱呢?要知道,星辰大海是要历经无数周折阻碍的,既然随便动动手卖资源就能有源源不断的外汇,就能吃穿不愁,那为什么还要费力发展其他产业呢?
但自然资源虽然值钱,但相关产业附加值太低,发展工业与知识经济虽然困难,但产品附加值极高。而俄罗斯之所以被称为“大型加油站”,原因就是太过依赖能源生意了。
而GDP总量不过是衡量经济实力的一个指标而已,甚至不同算法计算的GDP差距也十分巨大,仅凭这项指标无法得出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就算仅看GDP水平,俄罗斯也没沦落到“加油站”的水平,至少目前仍处于世界第一梯队。
如今的俄罗斯正在改变“大型加油站”的处境,尽管进度缓慢,但起码在寻求改变。比如农业产品的出口,生物制药业的迅速发展,虽然转变的过程是痛苦艰难的,但总好过原地踏步安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