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有 12 个月,时针转一圈是 12 个小时。12 个星座,12 个生肖......人类在探索宇宙与定义时间的时候似乎独爱 12。如今我们所生活在的时代,说是被智能手机定义并不为过。而作为(重新)定义智能手机的 iPhone,也迎来了 12 这个序号。
iPhone 12 的工业设计回溯 iPhone 4,事实上并不是偶然。iPhone X是 iPhone 的十周年之作,而 iPhone 12 正是 iPhone 4 的十周年之作。
iPhone 4 定义了智能手机的完全体,iPhone 12 系列的发布之日,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思考 iPhone,至智能手机的本质,以及其意义,自然,也借iPhone12的变化探讨一下作为当今的智能手机的几个核心素质,以及Apple在 iPhone 12 上给出的答案。
本文会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iPhone定义时代的必然性”,探讨科技历史与iPhone 4(和它的模仿者与迭代)互相选择的原因。
第二个部分是“iPhone对其核心素质的现代演绎”,从微观至 iPhone 4,到宏观至 Apple,总有一些特质是其他竞争企业难以模仿的。文章从 iPhone 12的新特性,到Apple的战略和布局,去思考 Apple是如何在今天诠释曾让其脱颖而出的特质。
为什么说智能手机定义这个时代是必然?iPhone与其说是电话的智能化,更是电脑的微型化。
谈到 iPhone 的历史,不得不说一下 Apple 的历史。在1977年,成立不久的苹果发布了 Apple II ,此前,电脑对大众来说是陌生而难以接触的庞然大物,而 Apple II 以“个人电脑”的概念,将企业和政府的大型机器变成了个人的家中物品。
而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技术革新,定义如今的个人电脑的,是1984年的 Macintosh(如今的MacBook和iMac等的名字中的“Mac”,正是 Macintosh 的简写)。
Macintosh 之前,电脑是需要输入命令行来操作的。
需要输入指令才能操作的电脑,大众消费者的学习成本高。
施乐 PARK 有一项技术可以让人们用鼠标来操控电脑的图形界面,直接将电脑界面提升到新的维度。但是该技术没有普遍商业化,基本是停留在实验室里。Apple改进了这项技术的交互设计,人们可以像生活中一样把文件摆在“桌面上”,或者把文件拖拽到文件夹里。
Apple 凭借极具亲和力的外观设计,一体而大众友好,又改进了施乐的先进技术,结果是一台可以向人们说”Hello“的,可爱而超前的电脑,彻底改变了电脑行业和个人电脑的历史。
与上一张图中只能输入指令来操作的电脑相比,Macintosh具有我们今天很熟悉的,用鼠标点击拖拽图标操作的交互设计。
而 Windows,也是盖茨在为苹果开发 Word 和 Excel 等软件时将图形界面的概念”借鉴“来的。虽然模仿之后并没有做得更好,但有商业上更成功的兼容营销模式,于是 IBM 等公司的硬件都使用微软的软件。Windows 将图形界面进一步普及。
简而言之,Apple 在交互设计和用户友好上将技术大众化,让图形界面的电脑”好看好用“。而微软通过 Windows 又把这项技术通过兼容的商业模式放到更多的人手中,让图形界面的电脑”好卖“。至此,用鼠标和键盘操作的电脑界面覆盖了上一个时代的个人电脑。
而 iPhone 的本质,也是电脑。
iPhone 运行的 iOS 系统,其内核,正是来自Mac电脑的 Mac OS X (2016年后写法变为 macOS)。
iOS, 包括现在的 iPad OS ,本质是 macOS 针对触屏操作和ARM1芯片做了优化的版本。
而 Mac OS X 这个系统,是乔布斯建立的 NeXT 在1985年就开始奠基的——在当时难以想象的先进技术、没有历史包袱、优雅的界面设计和友好的交互体验,在遇到 Mac 后进化成 Mac OS X,最终在 iPhone 上变成一个极为安全,坚如磐石,设计优雅又用户友好的系统。打造它的团队是这个世界中顶级的设计师和工程师。
数年前,一个有些“过于超前”的系统,所有的不妥协最终对iPhone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所以iOS能在发布的初期一骑绝尘,是必然。有历史沉淀却没有历史包袱,有设计积累却又极为创新,封闭安全却又(幸好)通过App Store开放第三方的App生态,在2010的时代几乎无可匹敌。
那么,这是iPhone的软件部分,即iOS,最终iPhone之所以是iPhone,不只是因为iOS的先进性和历史优势。
iPhone还做了什么呢?
iPhone改变世界,是分了3步的。
iPhone初代,有革命性的系统和触控交互。
iPhone的多点触控技术,是在那个时代极为先进和直观的。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将某一物智能化就等于把这个物品的交互变为“触屏”,触控的水杯,台灯等层出不穷。
事实上iPhone之前并不是从没出现过触屏的手机和电脑,但是当时的电阻触控和好用且多点的被Apple改进的电容触控截然不同。
“好用”有点抽象,举个例子就很易懂了。
当我们现在遇到一个文档页面字太小,或者想要看一张照片的细节时,我们会下意识的怎么做?
我们会用双指把它拉大——这就是所谓“好用”的多点触控。在之前,人们可能必须拿出触控笔,对着一个小小的“+”号,点击多次,才能够实现这一操作,我们现在所需要的,“只需动动手指”。
乔布斯第一次演示用多点触控放大照片,台下欢呼一片。不要忘了,瓦特也是改良蒸汽机而非发明蒸汽机的那一位。除了某项实验性技术的发明者,历史也会记住的往往是将一项先进技术变得让大众触手可及,易用友好的人。
那么,先进的“在iPhone上运行的OS X”有了,革命性地简单易用的新交互也有了,iPhone现在是不是注定成功了?
并不是。
iPhone在初代希望人们通过浏览网页来访问第三方内容,人们并没有办法使用iPhone的原生框架来搭建iPhone的App。
没有第三方软件,在当时很可能重蹈Mac开创但被Windows抢了市场的覆辙,成为(尚未出现的)Android的垫脚石。
直到iPhone 3G(第二代),带来了App Store,平衡了封闭和开放,吸引了无数开发者。
此时iPhone才真的成为完整的”下一代电脑”,先进的系统和交互可以被无数开发者创造出更多可能性。于是游戏有狂野飙车,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等当时的传奇。而如今的微信等软件,也正是在iPhone引领的移动应用开发构架下打造出来的。
iPhone 可以说是创造了如今“App”的概念,并且成为了微信和Instagram等软件产生的基石,对时代的影响远远不止产品本身。
iPhone 3GS是一次完善型的更新,这一类更新虽然当时不会引起大量关注和追随,但是在日后人们因为颠覆性更新购买产品后,转过头来会发现,许多的“理所应当”都是在这样的“完善型更新”中产生的。
比如,我们认为复制粘贴理所应当,我们认为在应用内可以搜索理所应当,我们认为拍照时点一下就可以对焦理所应当,认为有摄像头的手机当然不止可以拍照片,还可以录视频。
但是这些都是在iPhone 3GS(以及iPhone OS 3.0)中加入的。一个优秀的产品不只要不断革新,更要会填补所有“理所应当”的空缺。
在 iPhone 已经完美了所有人对手机的想象之后,iPhone 4 基于3GS的大量完善,突破了人们对如此小的设备的想象。
在iPhone4的发布会上,乔布斯介绍了8项内容,包括彼时前所未有的超高像素密度的显示屏、极为精美的工业设计、强大的自研芯片、感光领先的摄像能力...... iPhone4正是在这8项上做到了领先时代。
而这些对于颠覆很关键的素质,在今天,Apple仍然有对它们的演绎。
这就让我们要来到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
iPhone对其核心素质的现代演绎在iPhone4的发布会上,乔布斯介绍了8项内容,iPhone4正是在这八项内容上突破人们对移动电话的想象。
1.设计iPhone 4的经典设计惊艳了全世界,影响之后几年几乎所有智能手机的工业设计,而如果留意当时各种App的广告,软件界面套着的手机外壳,样式一定是来自iPhone 4。
乔布斯在发布会上半开玩笑地说“我知道你们有些人已经见过它了,但是相信我,你们没有见过”,这种质感只有真正体验才能领悟到其惊艳。之后十年,iPhone在”质感“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不断提升的工艺(尤其是在Jony Ive掌舵的”设计驱动“的几年)让iPhone的工业设计魅力更加地无法被图像所演绎,当人们亲自体验的时候,方能感受到其独一无二。
iPhone12这次回溯了直边框,但在天线的工艺处理和设计的细节上无疑比iPhone4和iPhone5s/SE有了很大的提升。
从iPhone8/X开始,iPhone背面不再需要被天线“分割”,侧边的注塑也比以前的版本的要更加融入手机的边框设计。这使iPhone 12系列具有所有直角边框iPhone里最好的工业设计整体感。
如果对比扬声器和麦克风等处,可以明显看到这几年的现代工业设计元素使整个机器的质感有了不小的提升。
然而,由于有多颗摄像头,背部即使有更好的质感,视觉上仍然难以有曾经一颗摄像头的简洁。这也是技术发展中审美的妥协。我使用iPhone作为核心摄影设备,所以会接受这样的审美妥协,然而仅从工业设计的角度上,我还是期待有一天Apple可以推出一个类似“iPhone Classic”的特别版本,把最顶尖的新工艺和改进注入到5s的形态里(虽然以Apple目前管理层的风格,这很可能永远停留在想象里。)
在iPad Pro上建模制作的理想中的“iPhone Classic”,如果屏下摄像头等技术成熟后,复刻一次最纯粹的iPhone外观,继承每一代iPhone最好看的一部分,结果想必会很惊艳。2.显示屏
随着全面屏的基本完全普及,人们对屏幕尺寸的数据需要进行一次刷新。从前5.5寸屏幕意味着很大的机身,而如今5.4寸屏幕意味着2020年所有新手机里最小的机身尺寸(是的,也小于非全面屏的SE第二代的4.7寸)。
iPhone12 Mini的5.4寸,听起来好像只比5.5寸小一点,但其实远远小于5.5寸的iPhone6/7/8 Plus。因为屏幕几乎填满了整个手机正面,所以机身实际并不大,而真正决定能否单手握持(以及其它“小屏幕爱好者”所追求的素质的),并不是屏幕大小而是机身宽度。
我们可以理解5.4寸是4寸(5S和SE初代大小)的全面屏版,而5.8对应4.7(iPhone6/7/8/SE 2020大小),听起来极大的6.7寸,其实手机机身也只比原来的iPhone 6/7/8 Plus大一点。
有一种说法是,Apple事实上曾在2018年研发过我们曾以为的iPhone SE2,也就是5S大小的全面屏iPhone,作为入门级的iPhone。然而,因为iPhone XR已经填补了市场空缺,Apple取消了该产品。
而如今的iPhone12,正面板其实正是我们想象中的iPhone SE2的旗舰版,即真正的“全面屏SE”。而又加上旗舰级的处理器和多摄像头,正是绝大多数小屏幕爱好者想象中的理想型(虽然没有三摄像头等更旗舰的配置,但是事实上,如果当年Apple真的推出了iPhone SE全面屏版,也不可能会有旗舰镜头配置,所以这个机器比起曾经“不存在的”SE全面屏版只高不低)。
iPhone 4的Retina显示屏将移动设备屏幕的清晰度提升到了新的维度,而Retina在今天的iPhone 12上已经进化成了“Super Retina XDR”,“Super”是指更高清,从iPhone X开始iPhone得以实现比视网膜标准的326ppi远更清晰的像素密度,而“XDR”则是指超高动态范围,是比HDR更高动态范围的意思。
iPhone 12系列的四款机型都配备了Super Retina XDR显示屏,全部是OLED材质,非Pro的两款有着比iPhone11更窄的边框,全部机型保持着iPhone一贯极高的色彩精准度和显示效果。
3.A系列处理器10年前的A4处理器并没有在发布会上展开详述太久,但是其影响却是极为深远。
在智能手机行业的整体工业设计能力,系统流畅度,参数配置等都得到了提升之后,iPhone和竞争对手的差距事实上在缩小。隐私设计等“人文”性质的优势以外,“技术”优势中领先竞品最远的素质之一,正是A系列芯片的强大计算能力。如今Mac也将开始使用Apple Silicon,这是Apple如今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A14”这个名字,在iPad Air4的公布中已经出现过了,事实上,即使是两年之前的A12不做任何提升,对于支持日常的所有使用的舒适体验都已经足够。但这并不意味着更多的提升是没有意义的,iPhone12 系列的超广角镜头,相比 iPhone11 的同尺寸版本,几乎没有硬件上的变化,但是智能 HDR 3和夜景模式的支持使其拍摄画质有不小的提升,这就是A14的强大渗透到日常使用中的一个很好的体现。
而Apple现在正在做的,事实上是让Apple Silicon尽最大可能“性能过剩”,以支持ML机器学习,AR和计算摄影等属于未来的趋势。当更先进的需要高性能的未来技术渗透到未来人们的日常使用中,Apple Silicon会仍然可以轻松驾驭。
4.三维感知力iPhone4在智能手机上具有前瞻性的使用了陀螺仪,让现实的物理规则和手机的交互体验有了更紧密的联系。
而陀螺仪的本质是3维感知力。如今iPhone12的AR能力提升(LiDAR的加入)本质是与之一致的。
LiDAR让摄像头的感知从2D提升到3D,是根本性地提升了一个维度,无论是3D扫描,影像能力优化,都是在高一个维度的“视野”中实现。
Apple会在未来发布AR眼镜,然而在最开始的2年内它绝对不会彻底替代iPhone,即使Apple定位它为替代者而非配件。
事实上,iPhone 直到 iPhone4s 才能独立于电脑完成系统更新等操作,而那已经是 iPhone 出现的5年后,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iPhone 仍会是必不可少的设备,在配合新设备,或者独立进行AR体验时,这些 AR 感知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5.相机2010,iPhone 4 的摄像头让更多的开始拿起手机去拍摄。
2020,iPhone 12 的摄像系统会让更多人开始放下相机去拍摄。
人类摄影的下一个变革是计算式摄影,而 iPhone 12 让我们看到了 Apple 对此的理解和诠释。
首先,我们要了解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是什么让他/她们认为相机比手机拍得更好。
如果问一个非专业的相机购买者,手机为什么不能让他/她满意,往往答案是三点:他/她想要“相机的清晰度”,“相机的感光度”,以及“相机的背景虚化”。
这也正是智能手机要想实现所谓的“单反质感”,要用算法和附加硬件(如LiDAR)去实现的。
iPhone在这三个目标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以下的部分本来写了极为详细的阐释,然而,出于这篇文章并不是完全在讲相机,我会概括原内容,并将完整内容单独扩展成一篇文章在未来发布,专门写一篇文章来讲计算摄影。
在感光上,iPhone通过智能HDR,实现了逆光条件下超过许多相机的动态范围,并且暗光(以室内和夜景为主)场景通过夜景模式也改善了画面纯净度和亮度(并且不会让照片亮度过高,丧失夜晚和暗光环境的本身意境)。
在景深(也就是背景虚化)上,iPhone通过算法和新加入的LiDAR绘制场景的3D模型,并且模拟大光圈相机的虚化效果。在加入LiDAR以后,虚化的精确度和质感会提升到新的高度。此外,Focos这款App可以实现脱离“人像”局限的自由虚化,解锁iPhone模拟光圈的完全体。
最后就是“清晰”了。iPhone通过让不同焦段的“超广角”,“广角”和“长焦”接力,实现了类似相机的光学变焦的效果。以保证拍摄前如果放大(或者“缩小”到超广角),可以更清晰。
而在拍摄之后,iPhone用了“Deep Fusion”技术丰富照片的细节。此外,Apple生态的知名图像编辑软件系列Pixelmator利用Apple的ML技术,可以实现让1200万像素的iPhone照片提升到4800万像素(iPad版本),最高提升到1亿像素(Mac版本)。
iPhone影像生态的一个独到优势就是第三方App和其它Apple设备共同构成的生态,Pixelmator系列、Focus、ProCam等应用可以将iPhone的相机进一步在前期或后期发挥,iOS/macOS的独占应用自然也成为iPhone相机系统的重要竞争力之一。
手机摄像技术事实上正从普适性素质提升向特定场景素质分别提升转变。通过人像模式,夜景模式,多摄像头,智能HDR,深度融合等,发挥智能的优势,面对不同的拍摄场景和拍摄对象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不过涉及AI的部分,我认为要有两个底线,一个是不能通过场景外内容无中生有,一个是给予用户所有关闭AI功能的权限。
不能通过场景外无中生有,是说每一颗像素的优化都必须来自这张照片,不可以有预设的云端素材附上去。(一些超分辨率算法是从我们拍摄的图像本身中分析,并且优化清晰度,这个是可以接受的例子。)否则我们的照片本质上就不是我们所拍摄的那个画面了。
给予用户所有关闭AI功能的权限,是说我必须有权限可以完全关闭所有HDR,美颜,滤镜等,手机设计者有将AI和美颜滤镜设为默认开启的权利,但是必须可以完全关闭。
这两点是iPhone目前是做得最好的,尤其是最新的ProRAW允许用户编辑摄像头和自己所见的“原像”。
如果光比“参数配置”,iPhone12系列这次的相机系统依然不是行业中最高的,然而,一如iPhone 4时代iPhone就证明了盲目堆砌像素不一定能带来最好的照片,如今在无法保证体验和实用场景的情况下,去牺牲更常用焦段和流畅体验,为了噱头配备过远的变焦镜头,或者过高的物理像素是不太有意义的。
有5X乃至10X变焦或者4800万乃至1亿的像素当然好,但是如今很多手机是在牺牲了“从人像到风景通吃”的焦段后加上一颗拍月亮很清晰的超长焦镜头,或是配备几乎必须要在合成1200万像素的模式下才能有合格体验的“4800万像素”镜头。
那些产品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什么?
不了解的消费者会觉得月亮都能拍清楚的相机拍什么都会很清楚,不过那是传统相机世界的逻辑,在多摄手机上,一些手机正是砍掉了什么都能拍的焦段,只留下了能拍清楚月亮的焦段。
仍然还有人会觉得4800万乃至1亿像素一定会比1200万像素画质更好,不过对于这些用户中的大部分,手机从第一次打开相机就被默认设置调成了1200万像素的4合1模式并且从没更改过设置。
iPhone不会一直拒绝这些听起来诱人的参数,但如果下一代iPhone有了6400万像素的镜头,或者未来的某一代有了极远的光学变焦,我想一定是那时最新的芯片足矣支撑其体验,并且在不牺牲普适焦段的条件下。
如果说激进的比拼像素和最远变焦距离是不被我看好的,那么尽可能的提升传感器面积则是我比较看好的一件事。
这件事从iPhone 很早的几代就在发布会上反复强调
更大的像素(而不是更多)等于更好的照片。
然而,Android阵营在最近2-3年比iPhone在这方面做得好很多,在Android阵营普遍在1/1.33英寸左右的感光元件面积的情况下,iPhone的感光元件面积还在1/2.25(还是在iPhone XS一代提升之后),不过这次iPhone 12也获得了一定的参数提升,尤其是在感光能力上。
iPhone 12 Pro Max这次的主摄像头感光元件有了较大的提升,f/1.6光圈和1.7微米像素,相较于前代可以有更好的物理景深效果以及在暗光下更纯净的画面。
事实上,即使iPhone 12 Pro Max提升很大,Android阵营也有传感器和摄像头覆盖焦段不输甚至在一些素质超过的机型。但让我能有选择去捕捉眼前最真实的场景,把是否调色后期的权利交给我,是我选择iPhone的根本理由。
如果说此前iPhone的照片拍摄是有受到一些Android旗舰的挑战,那它的视频摄录能力则是几乎没有竞品可以接近。一直是最高画质的视频摄录能力,在最新一代来到4K 60FPS HDR,可以直接拍摄10bit的杜比视频。如今iPhone卓越的防抖自然是对Vlog和微电影拍摄者十分有吸引力,全新的素质提升只会将吸引力继续增强,差距继续拉大。
我从2015开始一直选择手机作为摄影的核心器材,移动设备摄影早已不再仅仅是基于便利和易于携带的妥协选择,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计算式摄影,从概念上已经超前一个时代。
6.iOS系统iOS 4加入了自动命名文件夹,iOS 14加入了App Library(如果能给予用户关闭和手动排列的选择会更好)。iOS 4加入了自定义主屏幕墙纸,而不久前iOS 14的正式版推出掀起了自定义图标和小组件的热潮。
Apple的一贯策略正是在保证电量、隐私、安全和稳定的情况下,从官方逐个放出接口,提供越来越自由的选择,可能iOS加入一个功能要更晚,但每一次加入都会是把体验细节做到极致,并且不会影响系统一贯的稳定。
不过自由度在最开始显然会受到一些发烧玩家的诟病,也会有“越狱”这样的手段来实现更细分的需求。
说到自由度,就不得不说iOS的竞争对手和早期的跟随者,始终“完全自由”的Android。虽然iOS仍是我眼中体验最佳的移动系统,但是Android的竞争力在这几年明显更强了。
如果说iOS 4的年代,iOS 4的体验是80分,Android的体验是50分,那现在iOS 14的体验可以达到95分,而Android可以平均达到65分左右。这意味着此前,可能 iOS是流畅稳定的而Android是卡顿和不稳定的。如今iOS有了堪称典范的手势与非线性动画以及改进的开放程度,Android则进步到了虽然动画和细节不那么完美,但也能实现基本的不卡顿。事实上,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忍耐极限是在及格“60分”,所以即使iOS和Android都进步了15分,Android手机其实有了更大的竞争力。
所以iOS需要新的竞争力,以尽可能将需求不止60分的用户吸引过来。
首先,标志性的流畅体验是恒久的竞争力,即使在Android已经不再卡顿的情况下,滚动到底部的“弹力带”效果,侧滑返回的跟随手指移动等等,都会让用户感受到更加“跟手”的操作体验。
在WWDC 2018的“Designing Fluid Interfaces”讲座中,Apple讲述如何打磨“真实”、流畅、直觉的触控体验,其参数之细微、考量之完全,值得每一个竞争对手学习。长期使用后体验下降少,甚至不降反升的能力也是iOS的优势。如果有留意,iPhone 6s等非全面屏的机型上,也可以在装载iOS 14后享有一些(之前全面屏版本独有的)非线性动画,Apple对旧机型长期的软件更新是iOS的一个很大的优势,而且从iOS12开始,凭借用户口碑打破了“Apple发布更新故意让旧iPhone卡顿”的质疑。(当然为了防止意外关机降低性能之类应该要交给用户主动选择,在一开始Apple的一些“代用户做选择”的决策还是欠妥当。)
此外,隐私保护也是一个优势,iOS 14加入的对App使用剪贴板、相机和麦克风的“曝光”是很多人认可的一个举动,加上以前的对应用权限的限制等,久而久之,大量的隐私保护功能会让用户感到iPhone能提供更强的掌控感与安全感。
当然,与iPad和Mac的无缝互通,与AirPods、Apple Watch等生态内产品的搭配,更好看的图标和界面设计,App Store里大量独占优质应用构成的“护城河”,还有太多iOS的优势......
只是我们也可以看到Android的进步,虽然目前还没有定制UI能够从图标、交互设计与体验等方面打动我,但我还是很乐意看到多样化的创新,以及竞争带来的互相促进,iPhone X的手势被用到各家Android,而一些Android已有的定制化功能也来到了iOS,这种“互相借鉴”并不是坏事,所有的手机系统都在向理想的那一个靠近,自然会越做越像,并且补齐对方已有的优势,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用户。
7.内容平台在iPhone4的发布会上,“7”是iBooks,十年之后,内容服务在Apple的地位早已和“软件”,“硬件”一起,成为Apple的三个核心涉足领域。当时的iBooks是从iPad专属来到了iPhone和iPod Touch,并且可以设备间同步。而这如今亦是Apple服务标志性的特质——在几乎任何Apple设备打开内容,并且设备之间无缝同步。
Apple希望通过内容平台加强用户粘性,但这也导致和一些自己生态内的开发者的竞争,于是Spotify等公司便会不满。事实上,如果Apple专注做好“内容平台的平台”,即软件和硬件,而内容交给生态内开发者去做,也不失为好的选择,不过显然如今的Apple不太可能回到这种状态。
如果Apple做这些服务,就需要有创新的机制,像当年的iTunes独一无二的买断制,目前Apple Music是较为成功的,但是也有一些涉猎领域,并没有唤起人们对“Apple涉猎一个领域时就会做得截然不同”的强烈感受。Apple的管理层在这几年有着较大的波动,之后内容服务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还有不小的变数。
8.关于开发者当时的iAd,是Apple为开发者提供的选择之一。Apple一直与开发者有着很深的联系,每年6月的WWDC含义便是“全球开发者大会”。
如今随着App市场的定型,一些开发者不愿再支付30%的分成,这最终带来像Epic Games的回避抽成以及后续的一系列矛盾。然而,也有一部分软件对Apple生态有着深厚的互惠互利关系。诸如Procreate,GoodNotes等软件甚至成为iPad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人正是因为这些软件才选择了Apple。除了通过服务增加用户粘性,Apple也正通过让开发更易学与直观(Swift&Swift UI),丰富的资源与接口(SF Symbols&各种Kit)增加“开发者粘性”。无论如何,Apple最终还是要尽可能的为开发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和福利,开发者和Apple始终应该是互相成就的关系。
结语iPhone 12较前代是一次从工业设计、通讯技术,到影像系统等领域的全方位升级。全新的影像系统由于 LiDAR 和先进的计算摄影能力,会对行业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最喜欢2010-2015年Apple的我,iPhone 12 Pro Max 和 iPad Pro 2018 可以说是两款从 2016 开始我最为满意的,集成所有Apple巅峰水准的部分的两款设备。
10年前,2010 是属于 iPad 和 iPhone 4 的一年,那时是 Apple 从无到有的创新能力之巅峰。而在之后,Apple 在做的更倾向于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不断改善。
人们想要的创新,本质是数十年一次大革新的交互设计(比如 Apple 改进的鼠标体验和触屏技术),但是交互设计的发展,需要数十年技术的积累,无论未来属于智能的载具,还是AR/VR,都离不开先进的芯片和传感器,A14芯片和 LiDAR 传感器正是 Apple 向未来迈步的足印。
2010,Apple 专注于 iPhone 和 Mac ,iPad 还是全新设备,人们的生活刚刚开始有 iPhone 和少数模仿者的身影。
2020,Apple 创造出无缝互通的“数字乌托邦”,Mac 仍是创作者的最爱和 Apple 的最经典、只是有了ARM,以及 AirPods、Apple Watch 等新朋友。iPad Pro 正向未来电脑的终极形态前进,智能手机早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必需品。
未来仍然充满未知,但是Apple在前进着,时代本身也在改变着,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造与改变的行列,我始终相信着
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
—————————————————————————————————
配图来源:Apple.com / Apple Keynote / Apple Newsroom / Bing image
如果文中有不严谨的地方和细节错误等,欢迎指出与讨论。